心理健康資訊
心理健康的特徵
一個心理狀態健康的人,應該有下列的特徵:
-
對自己有信心,經得起挫折,勇於面對生活上的問題。
-
不會被憂慮、憤怒、悲哀、恐懼等負面情緒操縱。
-
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
適應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敬業樂業,並接受改變。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起伏及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但心理健康的人會勇於表達情緒,並懂得尋求協助,以保持健康的心態。
促進心理健康的方法
-
注意身體健康,吸收足夠的營養,保持適當的運動和充份的休息,並戒除不良的嗜好。
-
保持正確的人生觀,生活有目標及抱負。
-
懂得接納自己及別人的優點及缺點,不會過份挑剔或妒忌別人。
-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朋友之間互相支持、諒解及聆聽。
-
多與家庭成員溝通,增加彼此的了解。
-
學懂調劑生活,培養興趣,避免生活變得枯燥乏味。
-
如果生活充滿壓力,便需要先了解壓力的來源,再尋找解決方法。
當發覺自己或家人的心理狀況出現問題,便應尋求社工、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的協助。
甚麼是壓力
壓力對每個人來說是無可避免的。適量的壓力能讓我們作好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但是過大或持久的壓力卻會減低免疫能力,導致身體受到多種疾病的侵害。
壓力可以引發生理及心理徵狀,最明顯的生理徵狀包括:
-
頭痛
-
胃痛及消化不良
-
頸、肩及背痛
-
失眠或難以成眠
-
免疫系統能力減弱
-
食慾不振或「透過飲食尋求慰藉」
壓力引發的心理徵狀包括:
-
難以集中精神
-
短暫失憶
-
感到挫敗、煩躁或憤怒
-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情緒低落
在青少年階段,青少年面臨身體功能、認知模式和人際關係等眾多方面的劇烈變化,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遠超過大人的想像。
青少年常見的壓力來源主要包括以下:
-
前途
-
考試
-
自我要求
-
對工作要求
-
個人經濟狀況
-
時間分配
-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成年人面對很多生活事件都會形成壓力。常見的來源包括:
-
執行職務或因失業帶來的壓力
-
與家人衝突或關係破裂
-
財政的憂慮
-
健康狀況
-
生活環境不理想,如單位狹窄、交通擠塞或接近污染源頭
甚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病。患「抑鬱症」者以女性居多。成因包括生理、心理、遺傳及環境因素;患者思想傾向負面,遇上工作、學業、人際關係、長期病患等問題,容易誘發抑鬱症。
抑鬱症的徵狀
持續兩星期以上,差不多每一天都出現下列五項或以上的徵狀,當中包括首兩項的其中一項,均可在臨床上診斷為抑鬱症。
-
情緒低落
-
對大部份事情失去興趣
-
失眠或天亮前二、三小時驚醒而心情轉差
-
胃口差
-
思想及反應遲緩
-
感到疲倦乏力
-
自卑自責
-
有傷害自己的念頭
-
難以集中精神
躁狂抑鬱症
躁狂抑鬱症是一種情緒疾病。躁狂,即暴躁、情緒高漲,甚至有狂妄自大的表現。抑鬱,即情緒低落、憂鬱。這種情緒病,有重覆復發的傾向。
抑鬱期間常有的病徵包括:
-
情緒持續憂鬱
-
思想灰暗、對將來沒有希望。
-
感到身體無力,食慾減少,體重下降,睡眠困難,或很早醒
-
失去任何生活的興趣,常常躲在家中,無法應付工作或學業
躁狂期間常有的病徵包括:
-
無緣故表現得情緒高漲甚至暴躁
-
思考和說話速度很快速,說話內容傾向表現出自己比別人優越
-
自以為很有活力,因此減少睡眠,亦會胡亂花費,買很多東西
-
有很多計劃,但真正付諸實行的卻很少
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症是婦女誕下嬰兒後常見的一種情緒病。婦女在生育後,受荷爾蒙影響,會變得情緒波動、易哭、煩躁、緊張、睡不安穩等,但一般會於數日後消失。而產後抑鬱症會感到持續抑鬱沮喪,其徵狀和一般的抑鬱症相似。病徵包括:
-
產後失眠而導致睡眠不足
-
失去食慾
-
對所有事物失去熱誠和與趣
-
覺得自己很沒用和完全不懂照顧嬰孩
-
對所有人和事失去信心,嚴重者會在聽覺和視覺上產生幻覺而且有自殺傾向。
抑鬱症的治療
由於患病成因不同,病人接受精神科治療時,需進行一項綜合評估,再視乎是心理、生理或是環境因素引起,對症下藥。嚴重者需靠服藥治療;配合心理治療效果更佳;幫助病人增強自信心、改善與人溝通技巧及處理壓力的能力亦有助改善抑鬱情緒。
抑鬱症的自助方法
如您覺得很難擺脫抑鬱的狀態,可嘗試以下的方法:
-
學習積極及正面思考
-
以客觀態度處理問題
-
著重自身的價值多於自己的成就
-
主動表達自己的需要,尋找別人幫助
-
豐富自己的社交生活
-
保持輕鬆心情及均衡生活(如: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及娛樂活動。
廣泛性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的病徵包括心跳、呼吸急促、手震、多手汗、頭暈、肌肉痛、口乾、喉部不適,好像有東西阻塞著,並會出現肚痛、腹瀉、小便頻密等情況。
形成廣泛性焦慮症的原因甚多,生活過於緊張或長期壓力,可能是其中的因素。適度的緊張情緒或壓力,其實是有益的,讓身體機能作出所需的準備,迎接挑戰和考驗;但如果緊張的情況嚴重或長期面對壓力,卻會妨礙人的正常生活,可能產生廣泛性焦慮症的病徵。
此外,身體上的疾病,例如甲狀腺分泌過多,亦有可能引致廣泛性焦慮症的病徵。
總括而言,廣泛性焦慮症往往是由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互相影響而形成的,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
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多出現於經歷過嚴重或不尋常的身體或精神創傷的人身上。假如遭遇到的創傷在意料之外,創傷後壓力症出現的機會將更大。飛機意外、交通意外、遭受性侵犯等,均有可能引致當事人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即使意外發生一段時間後,病患者仍經常在不同環境下,以為自己重覆經歷以前的創傷。另外,病患者亦有可能設法逃避可能勾起創傷的人物、地方、活動、思想或話題。此外,其他病徵包括發惡夢、感情麻木、過敏反應、焦慮、憂愁、失眠、善忘、難以集中精神、內疚感等。
恐懼症
病人遇到一些他們害怕的物件或情況時,會感到極度驚慌,因而盡力避免接近所害怕的事物。這種逃避行為,有時甚至會影響到病者的工作、家庭生活或社交生活。
-
社交恐懼症
病者十分懼怕身處於受人注目、眾目睽睽的環境。病患者憂慮自己的行為,會引致尷尬的情況出現。故此,病患者極恐懼在公眾地方飲食、公開演說、結識朋友等。
-
廣場恐懼症
當病患者獨自一人,或身處於公眾地方時,會突然感到無處藏身躲避,因而會感到非常驚慌;病者亦可能憂慮一旦恐慌症發作時得不到幫助,或因自己的行為會引致尷尬的情況出現。病情嚴重時,病患者甚至會將自己關閉在家中,不敢外出。為免恐懼出現,病患者可能會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場所、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單獨離家外 出、到空曠的場所等。
-
單一恐懼症
病患者只會對某一種事物或情況感到萬分恐懼,常見的例子有極度懼怕老鼠、身處高處、或接觸類似血的東西等。
強迫症
病患者遇到焦慮情況時,會產生強迫性的思想和行為。病患者會不斷重覆某種思想或意念,例如感覺到自己十分骯髒、擔心受到疾病傳染、憂慮自己會做出一些失常的行為,甚至憂慮自己會傷害別人。除了強迫性思想外,病患者亦會不能自制地不斷重覆同一種行為,例如不斷洗手、檢查水喉掣、煤氣開關、門鎖等。此類強迫性的行為,雖然有助紓緩由強迫思想所帶來的不安,但長遠來說只會讓人變得更依賴以強迫行為來紓解壓力。
焦慮症的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為焦慮症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當中運用的主要技巧包括:認知重組、暴露療法、鬆弛方法及壓力管理,目的是減少病人病徵的出現及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從行為學的角度而言,焦慮症狀是一些可以學習和摹仿的行為,因而可透過行為治療而減退。
心理治療則主要找出內心矛盾的根源,並設法將它消除,焦慮便自然會消失。
藥物治療,可以減輕焦慮患者的病徵,以便病人在認知行為治療、行為治療或其他心理治療中,獲得最大的效用。
焦慮症雖然是最常見的精神病,但這個病症是可以透過治療而完全康復的。
鬆弛方法
焦慮症患者可透過腹式呼吸鬆弛法、肌肉鬆弛法、意象鬆弛法等,減輕因焦慮情緒帶來的痛苦。
腹式呼吸鬆弛法
腹式呼吸鬆弛法是透過橫膈膜呼吸,讓吸入的空氣直接進入腹部。透過學習呼吸放鬆的方法,讓患者控制自己的呼吸,間接改變生理與情緒的反應,達到鬆弛的功效。
肌肉鬆弛法
肌肉鬆弛法是一種讓肌肉放鬆的練習。練習者透過肌肉收緊及放鬆,使身體感受及得到放鬆的狀態,從而舒緩緊張的情緒。
意象鬆弛法
意象鬆弛法的運用有點像有系統地發白日夢。練習時會嘗試用幻想把自己帶到一個安靜又舒適的環境,而身體各機能則會隨腦海中平和的景象而漸漸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