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盲搶炎
新冠肺炎疫情於全球肆虐,引起本港出現「盲搶炎」。口罩可避免受病毒感染,成為生活必需品,各區市民為搶購口罩大排長龍,似乎可以理解。然而早前不少市民收到短訊錄音,指內地停止生產線,誤信本地糧食與日用品供應不足,超市及雜貨之白米及廁紙貨架即日被「洗劫」一空,這種因大規模謠言所造成的集體恐慌,並引致的盲搶情況,俗稱「盲搶炎」。香港市民的「盲搶炎」其實是有原因的,以下與大家拆解此現象及處理方法。
群眾軀使及資訊科技推動
有人認為患「盲搶炎」的人均是沒有足夠知識及資訊去做正常的判斷,以致搶購本來有足夠貨源的糧食及日用品,其實不然。心理學家Solomon Asch曾做過一個實驗,證實人在群眾驅使下,容易失去自我及理性判斷,而跟從大部分人的行為。筆者身邊搶購米糧廁紙的,不乏高學歷者,甚至專業人士。加上今時今日資訊爆炸,資訊來得快又急,理智未發揮,已經要作決定,甚至付諸行動,並協助轉傳訊息。舉個例,你在下午3:55收到短訊錄音指內地停止生產線,而樓下超市下午4:00開賣廁紙,你會否考慮家中廁紙是否足夠?我相信你在考慮前,已出門去超市搶購。
焦慮與安全感
盲搶行為源於焦慮,焦慮其中一個源頭是安全感不足,在面對危機時,會下意識做一些行為保護自己。經歷2003年SARS,香港痛失299條人命,當年社會陷入停頓、經濟低迷的景象,相信不少香港人仍歷歷在目。在SARS陰影下,面對未知的新疫症,市民的焦慮進一步增加,更被「有心人」利用,透過謠言製造恐慌,造成搶購現象。搶購行為背後目的,是有足夠口罩保護自己、有足夠用品應付每日所需。在面對肆虐全球的疫症,有焦慮行為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想在抗疫的同時,可以抗「盲搶炎」,筆者有以下建議:
萬事求真 :當收到任何訊息,先fact check(查核事實),例如懷疑廁紙供應不足,最簡單方法是致電供應商了解。
勿亂傳訊息:收到訊息,fact check後,若非事實,除了不再胡亂轉傳,更可協助告知身邊人狀況,令更多人知道真相。
互相分享:以口罩為例,很多人以為自己擁有愈多愈安全,其實要阻礙疫情爆發,每個人均戴口罩就更有用。故鼓勵大家分享口罩予有需要的人。
放下手機:在資訊爆炸的每日,不妨讓自己完全放下手機15至20分鐘,找個舒適環境,安坐椅上,做以下放鬆練習,讓自己在焦慮中小休一下:
I .整個人安靜下來,閉上眼睛,思想集中在「放鬆」的念頭上。
II. 用鼻子緩緩吸氣,數1、2、3,再緩緩呼氣,數3、2、1,腦中默念「放鬆」等字眼。
III. 重複II直至整個人感到完全放鬆。
IV. 張開眼睛,習慣四周光線和環境。
參考資料:
1.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2.《全方位減壓手冊加強版》香港心理衞生會編著
撰文: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主任 李樂潼先生